□ 张亚勤
最近一次家访中,服务对象阿雯对我说:“你们能听听我照顾老人的烦恼,比提戒毒的事让我轻松多了。”这句话让我开始反思:在禁毒社会工作实务中,像阿雯这样的服务对象比较多,他们在戒毒康复中往往存在着其他隐性需求:就业、社会融入、心理支持、家庭关系修复等。社工既要通过专业手段深度挖掘需求,又要避免过度介入引发服务对象的防御心理。这种“服务深度”与“关系温度”的平衡,考验着社工对专业伦理、人际界限及服务节奏的掌控能力。
需求挖掘中的矛盾之处
●专业职责与个体隐私的冲突
服务对象通常比较敏感,曾有一次我陪阿雯去医院尿检,旁边有人多看了她一眼,她立刻冷着脸说:“没见过人做检查吗?”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哪怕我们是出于好意的询问,比如问家庭矛盾、经济状况等,都可能被他们当作“窥探隐私”。社工一边要完成专业的服务目标,帮助戒毒人员真正回归社会;另一边又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让关怀变成压力。
●主动介入与被动响应的矛盾
社工往往都想尽快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急切地想帮他们恢复社会功能、感受到同伴的榜样,但部分服务对象却处于被动管理状态,对“被帮助”“被同化”存在抵触。例如,服务对象阿洪戒毒后整天闷在家里,我急着拉他参加社区活动,结果他直接拒接电话。后来,我换了方式,请他帮忙给同伴写励志话语,顺便聊起他以前做电工的经历。没想到他主动说:“其实我想考个证,就是怕别人知道我的过去。”我才意识到,有时候我们太急着“解决问题”,反而忽略了他们是否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
●短期干预与长期关系的平衡
社区戒毒(康复)的三年期间,服务对象有戒毒康复的刚性需求,受着一定的约束,愿意配合社工开展比较频繁的康复工作,对社工的密集关心表示理解。但是一旦被认定戒断毒瘾后,对象容易对社工的关注产生误解,认为是“不信任”“故意揭伤疤”,或是“见不得他们好”,产生抵抗情绪,不愿和社工见面,不愿回信息等。然而,服务间隔过长或者完全放手则可能错失关键干预节点,也可能错过复吸的信号。
平衡两者的实务操作
●设计“服务清单”
我们可以列出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家庭调解等选项,供服务对象选择。但是,服务对象的需求可能并不在“服务清单”上。比如,当我把这份清单给阿雯时,她把单子推回来说“都不需要”,却在临走时小声问:“能教我手机挂号吗?我妈要看病……”原来她真正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件小事上的支持。
●用“家常话”代替“专业问”
现在我和服务对象沟通时会问:“最近有没有什么特别累的事儿?”或者“你希望我协助你处理哪个问题?”比起直接评估需求,这样的聊天更能让他们放下防备。阿雯就是从抱怨家长里短的小事开始,慢慢说出内心真实想法。
●非侵入式工作方法
通过家属、朋友、居委社工、社区民警间接了解服务对象的动态,做外围访谈的前提是提醒他们做好保密措施,避免让对象知道后产生误解;以改善家庭沟通,协助对象的子女参加爱心助学活动,邀请对象参与邻里活动,针对服务对象分享朋友圈的内容等为切入点,替代直接询问对象的状况和需求;使用微信语音留言替代强制视频或者通话,给予对象回应缓冲时间。
●设置合理的服务边界
约定固定的服务时段(如有的对象在工作时间不能用手机,有的对象只有休息日才能面谈);有空间边界,戒毒康复室面谈与入户家访交替进行,避免私人领域被过度闯入;有情感边界,共情要讲究“度”,保持专业关怀而非私人情感卷入,比如,有的对象抱怨婚姻不幸,自己的吸毒原因与之有关联,社工虽然同情他的遭遇,但是要指出婚姻不幸不能成为吸毒的理由,引导对象理智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逃避。
禁毒社工的终极目标是“赋能”而不是“管理”。掌握服务介入的“度”,本质是践行“尊重、接纳、案主自决”的社工价值观。通过建立清晰的评估、弹性化的服务策略及持续的反思,方能在维护专业性的同时,守护服务对象的人格尊严,维护与对象的良好关系。实际工作中还需结合具体个案特性灵活调整,在动态实践中持续优化服务边界。这种平衡正是禁毒社会工作专业性的不断探索和体现。
(作者为自强嘉定工作站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