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中国法治实施报告(2025)》发布会暨“高水平法治建设中法治实施疑难问题”专题研讨会在京举行。
为法治中国实践提供系统的“年度体检”
“中国法治实施报告”(CLER)项目由江必新教授于2012年倡议发起并主编,中国行为法学会和中南大学联合主办、中南大学中国法治实施研究中心承办。项目旨在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法治建设新阶段的中心任务,聚焦法治实施,记录中国法治发展历程,为法治中国实践提供系统的“年度体检”,为加快法治中国建设出谋划策。
《中国法治实施报告》主编江必新教授在发言时阐释了建设更高水平法治中国值得关注的十大议题:一是在综合应用“立改废攥授清”等多种手段尚不足以解决法律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建构科学的、积极的法律解释规则,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解决法律的缺陷、局限、冲突和滞后等问题;二是如何通过法律实施过程消解法治体系化所带来的市场主体和社会成员的负担以及制度性成本等新情况新问题;三是在改善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使执法司法既保持严格性,又具有温度和柔性;四是在法治网络日益严密的背景下,如何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自由,同时又拥有更优良的秩序;五是在法律设定的义务、责任和制裁手段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如何使国家强制力的使用量保持在适度的范围之内,减少社会的对立面,使社会更加和谐;六是在制度、规范、法条、文件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如何使法治体系回归初心使命、坚守公平正义、体现人民的意志和愿望;七是在法律调整范围越来越广泛、制度越来越严密的背景下,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效能,用效能证成制度的优越性;八是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如何处理好法治与政治的关系,既使政治主张顺利实现,又能使法治要求畅行无阻;九是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如何确保人机协同、科技赋能,使科技成为得力助手而不是法治实施的对手;十是如何切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人民群众在法律实施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以数字技术增强法治实施效能
主旨演讲阶段,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兼秘书长景汉朝发表题为《人工智能时代法治建设面对的十大矛盾与对策》的主旨演讲。他表示,人工智能时代法治建设面临技术创新与风险防范、法律稳定性与适应性、司法公开与推理黑箱等十大矛盾,并就新技术和司法融合“热”与“冷”的矛盾提出,通过防范风险来扬长避短,大胆实现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应用。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以《展科技之翅,推动法治实施现代化》为题演讲。他表示,顺应数字时代发展,实现司法理念和司法方式的颠覆性变革,是推进法治实施现代化征程上必须答好的时代命题。要持续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提供更有力法治保障。
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会长姜伟演讲的题目是《以数字技术增强法治实施效能》。他认为,通过技术手段创新“法治+技术”的混合治理模式,推动法治实施模式的深刻变革,提升效率与效果,为统一适用法律和精准化的法治实施提供了依据。同时,需审慎处理算法伦理、权利保障、权力边界、规则适配等现实问题。
中国法学会原副会长甘藏春以《数字时代与法律实施方式的变革》为主题发表演讲。他提出,数字技术带来的法律空白期可以通过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运用自由裁量权加以解决,并倡导坚持智能向善、妥善处理安全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整体法律实施等理念,构建规范自由裁量权的价值体系。
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会长胡云腾发表题为《深化实施问题研究,促进刑事法律实施》的主旨演讲。他表示,制度建设改革与深化实施要共同发力,把刑法、刑事诉讼法具体落实好、执行好,使其发挥出制度效能;要加强人工智能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 (朱非 整理)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