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章炜
“谢谢调解员,我以后再也不会骂老婆,说一些让她伤心的话了,回去后一定和她好好过日子。”近日,奉贤区金汇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调委会”)调解了一起再婚家庭闹离婚引发的矛盾纠纷案件。在调解员的热心开导下,夫妻二人消除矛盾纠纷,重归于好。
丈夫瘫痪后性情大变,经常打骂妻子
据了解,张女士与王先生于2018年登记结婚,为重组家庭,婚后双方未生育共同子女,夫妻感情一直很和睦。张女士与前夫育有一子(已成年),王先生与前妻有一女(已成年)。
2023年,王先生因一次生病突发脑梗死导致半身瘫痪,此后情绪不稳定,甚至辱骂张女士,并在几次辱骂过程中产生了肢体冲突。张女士无奈之下多次拨打当地派出所电话,派出所将案件移送至调委会申请调解。
调委会高度重视,立即指派经验丰富的调解员进行调解。调解现场,王先生坐在轮椅上情绪非常激动。他表示,五年前他将10万元拆迁款交给妻子张女士保管,可如今这笔钱已被全部花光。更让他忧心的是,自己的退休金卡、身份证、存折等重要证件和财物,也全都在张女士手中。“我现在就两个诉求,一是让她把我的银行卡等都还给我,由我自己保管;二是和她去民政部门办离婚手续。”王先生的话语中满是急切与决绝。
听了王先生的表述后,张女士瞬间红了眼眶,随即忍不住哭诉起来。她解释道,10万元拆迁款并非被自己随意挥霍,而是全部用在了王先生身上。
为了证实自己的说法,张女士当场拿出一本记录详细的本子,里面清晰地记载着10万元的每一笔花费明细——不仅有具体的开支用途、金额,还有对应的支出时间。“当时就怕他对我有猜疑,所以每一笔大额支出,我都让他本人签了字。”张女士无奈地说道,她坦言自己也是二婚,十分珍惜这段婚姻,原本并不想走到离婚这一步。“可现在他对我的猜疑越来越重,还经常辱骂我,甚至动手打我,这样的日子我实在没办法忍受了。”
张女士语气中充满了委屈与疲惫,她表示愿意将王先生的银行卡等返还,也同意离婚。
“情感疏导”与“法律宣传”双管齐下
眼见双方矛盾尖锐,调解员先分别与两人展开单独沟通,很快摸清了矛盾背后的深层症结:王先生因身体状况不佳,情绪本就极易失控,加之女儿对其不闻不问,生病后内心的孤独与痛苦更让他心态失衡;张女士则长期在辱骂与肢体冲突中挣扎,对这段婚姻早已充满失望与绝望。
为有效缓解矛盾,调解员决定采用“情感疏导法”与“法律宣传法”双管齐下的调解策略。面对王先生,调解员先是耐心倾听他的委屈,当得知女儿的疏离与病痛的折磨让他备受煎熬时,便温柔引导他正视身体状况的变化,轻声劝慰:“夫妻本是同林鸟,日子要过下去,得少一些猜疑,多一份包容。”同时,调解员也严肃向他阐明家庭暴力的严重性,从婚姻关系破裂到个人身心健康受损,条理清晰地分析其行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让王先生逐渐意识到自身问题。
而针对张女士,调解员将重点放在法律权益科普上,详细宣讲《反家庭暴力法》的相关规定,明确告知她可通过哪些途径维护自身安全与权益,帮她筑牢法律“防护盾”;另一方面,调解员也引导她换位思考,理解王先生因身体与家庭双重压力产生的痛苦与无助,鼓励她以更包容的心态看待丈夫的情绪波动。
经过调解员反复耐心地劝说,夫妻俩的情绪渐渐平复。王先生看着妻子泛红的眼眶,露出歉意的笑容:“老婆,我错了,这婚我不离了,往后我一定改。”张女士也红着眼眶点头,承诺会继续照顾好丈夫的饮食起居。最终,这对曾陷入争执的夫妻重归于好,临走前还频频向调解员道谢。调解室内的紧张氛围,终于被温情取代。
【调解心得】
本案例中,张女士与王先生的婚姻经历了二婚重组,双方在婚后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睦关系。然而,2023年王先生突发脑梗死导致半身瘫痪,这一变故不仅影响了其身体健康,也对其心理状态造成了冲击,导致情绪不稳定和暴躁行为,甚至出现了辱骂和肢体冲突的情况。张女士在面对这种情况时,采取了报警和寻求调解的措施,体现了其对维护家庭和谐与自身权益的重视。
调委会的介入,为双方提供了一个沟通和解决问题的平台。通过调解,双方有机会冷静下来,重新审视彼此的关系,并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这种调解方式不仅有助于缓解紧张的家庭氛围,也为夫妻双方提供了一个重新建立信任和理解的机会。
信任是再婚家庭的“基石”,相较于初婚家庭,再婚夫妻更需通过透明沟通消除隔阂,这类家庭常面临子女关系、财产分配等额外问题,当遭遇疾病、生活变故时,双方需体谅彼此的情绪困境,避免因猜忌激化矛盾。夫妻应善用法律与调解资源,若出现辱骂、家暴等突破底线的行为,既需通过《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维护自身权益,也可借助人民调解委员会等专业平台,让矛盾在理性沟通中化解,而非走向婚姻破裂的结局。唯有如此,再婚家庭才能在理解与包容中,筑牢长久的幸福根基。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