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求真辟谣

羽绒服低于300元 不建议购买?

本文字数:1983

  近日“女装店主不建议买300元以下羽绒服”话题引发热议。据报道,一女装店主称价位低于300元的羽绒服填充的基本是丝绵和羽绒的混合物,真羽绒含量低,衣服舒适感、回弹度、保暖性均不佳。价格真的能成为判断羽绒服真伪的“金标准”吗?低价羽绒服就意味着劣质吗?

  不同款式充绒量不同,价格高低不一

  记者从中国羽绒工业协会了解到,羽绒原料、面料和辅料、人工构成了羽绒服生产的核心成本。中国羽绒工业协会信息部主任祝炜介绍,不同的羽绒原料在羽绒服总成本中的占比有较大区别。根据近期羽绒服生产企业的反馈,鹅绒成本占整件衣服成本约一半,从35%至70%不等;鸭绒成本占整件衣服成本约三到四成,从15%至65%不等。

  而根据羽绒服工艺复杂程度、面辅材料的材质档次不同,羽绒原料的成本占比也有区别,大致可估算为30%至50%。比如,不同羽绒服的充绒量不一样,款式、大小、男款女款都有区别。轻薄羽绒服充绒量约50克至80克,普通羽绒服约100克至200克,厚款或者中长款充绒量在250克以上。

  根据中国羽绒工业协会对全国主要羽绒产区多家优质羽绒原料企业报价统计分析,以羽绒服国家标准90%绒子含量估算,近两年普通白鸭绒价格每千克约420元至550元、普通白鹅绒每千克约840元至1200元。这只是普通合格羽绒的价格,如果填充的羽绒品质更高,如高蓬松度的羽绒,价格会更高。

  祝炜估算,一件羽绒服,假设填充绒子含量90%的白鸭绒、填充量150克,羽绒原料成本约63元至83元,加上面辅材料和人工,核心成本在126元至248元之间,再算上其他成本,一件羽绒服的合理售价不太可能低于300元。如果充绒量更多,或者填充的是鹅绒,价格会更高。

  什么样的羽绒服低于300元?

  那么,低于300元的羽绒服会是什么情况?祝炜分析,如果没有质量问题,可能存在以下情况:几年前的库存产品;填充量在100克以下的轻薄羽绒服、面辅材料基础款、儿童款;填充羽绒绒子含量为70%、80%以及灰鸭绒合格品(灰鸭绒价格比白鸭绒低一点)。

  由于羽绒是内在填充材料,消费者很难直观辨别产品质量和真伪,不免给制假售假留下可乘之机。去年媒体曝光的劣质羽绒服“以丝代绒”造假乱象,就是打着“绒”的招牌卖“丝”的产品。一些非羽绒的保暖填充料,通过使用“羽绒棉”“科技绒”“生态羽绒”等名称,让消费者误以为是羽绒,以抬高产品售价。

  尽管价格不能作为判断羽绒服真伪的唯一标准,但消费者在选购时,除价格外,还可重点关注以下几项关键指标:第一,注意吊牌或水洗标是否标注执行标准为“GB/T 14272-2021”,该标准为羽绒服最新国家标准,可作为产品质量的参考依据。第二,查看绒子含量是否高于50%,如低于该比例,则产品保暖性能可能无法保障,建议谨慎选择。第三,关注充绒克数,该指标直接影响羽绒服的保暖效果。需注意的是,若产品标注充绒量高达二三百克,但售价却明显偏低,则可能存在质量问题,消费者应提高警惕。

  今年9月,中国羽绒工业协会组织制定的《水禽丝及制品》团体标准正式发布,这一标准旨在促进羽绒制品质量分级,将“绒丝”“羽丝”改称为“水禽丝”,因为“水禽丝”并非羽绒,避免给消费者造成混淆。同时,有助于规范“水禽丝”的生产加工,保护消费者权益。

  以次充好有何后果?律师解读

  商家把绒子含量极低的衣服当羽绒服卖,有何后果?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长青律师对此作出了解读。目前,羽绒服装的质量判定主要依据推荐性国家标准《羽绒服装》(GB/T 14272-2021),该标准于2022年4月起正式实施,将旧标准中的“含绒量”调整为“绒子含量”作为核心考核指标。所谓“绒子含量”,指的是羽绒羽毛中绒子所占的质量百分比。根据该标准要求,绒子含量每增加5%为一档,最高为95%,且标签标注的绒子含量需为5%的整数倍,未标注绒子含量或标注数值不符合要求的,均不符合国家标准。若服装的绒子含量未达到50%的最低标准,即使标注为“羽绒服”,也属于不合格产品,不属于真正的羽绒服。

  根据我国产品质量法相关规定,销售者销售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现实中,如果商家故意告知虚假情况(如宣称是羽绒服实则为丝绵混合物填充的衣服)或隐瞒真实情况,致使消费者基于错误认识购买了商品,商家构成欺诈。市场监管部门可对违法商家作出责令停止销售、没收违法销售的产品、没收违法所得等处理,同时并处货值金额50%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若情节严重,还将吊销其营业执照。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商家的销售金额达到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标准(即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还将面临刑事处罚。消费者如遇此类情况,需注意保存订单、支付凭证、商家宣传页面等证据,通过协商沟通、平台举报或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向法院起诉等方式,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来源:人民网等)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求真辟谣 B06羽绒服低于300元 不建议购买? 2025-11-07 2 2025年11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