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徐荔
严格管理,是监狱对违反日常改造秩序的服刑人员的一种分级处遇措施。相较于常规管理,在生活、纪律要求上都比其他监区更严格。因此,绝大多数服刑人员是不愿意待在严管队的。
然而,上海市青浦监狱的服刑人员小吴(化名)却表示“情愿留在这里,不想走”。这也是青浦监狱心理咨询师、民警王枫对他印象深刻的原因之一,即使已经过去几年,王枫依然记得小吴“不想离开”的原因……
初次谈话,惜字如金
28岁,因为贩卖毒品罪获刑三年有余,刚入监一个月就被送到严管队,但仍然表现很差……当监区民警谈论起小吴的情况时,王枫也回想起了与小吴初次见面的场景。因为需要对新入监的服刑人员实施心理评测,为后续教育矫治提供依据,王枫与小吴有过一次谈话。
“当时我问一句,他答一句,相当‘惜字如金’,答完后就瞪着眼看着我,让我感到了无形的压力。”为了不出现尴尬的冷场,王枫只得不断寻找谈话的突破口,一件一件耐心询问,直到谈话临近结束,小吴才终于打开一点点话匣子。
再次见到小吴,他已经被严格管理了。或许是见过一面的缘故,王枫觉得小吴比之前健谈了一些,谈话还算顺利,几乎有问必答。然而,当谈及被严格管理的原因,小吴就变了脸,“没什么好讲的”,是他给王枫的回答。
“待在这里还可以,习惯了也没什么问题,我已经计划好了,把剩下两年刑期混完,我不要减刑,只要混得舒服一些就行。”在第一次谈话临近结束时,小吴表露了自己的感受,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小吴的防御性极强,这种心理防线是他多年在社会边缘游走、多次入狱所构建的。”王枫从心理角度分析,小吴将过错归咎于外界,以减轻内心的负罪感与内疚,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保护机制。“然而,这种机制也阻碍了他与民警之间的有效沟通,使得他的改造之路更加艰难。”
年纪轻轻,劣迹斑斑
翻看小吴的档案,可谓劣迹斑斑。16岁时就因为拦路被送进了少管所。按理说,当时他就应该吸取教训,但他年轻气盛,根本听不进他人的教育,还多次跟别人打架,本来可以获得一年的假释期限,被缩短为两三个月。从少管所出来后没多久,就因贩卖毒品被送进了监狱。小吴自己说后来又做过“中介”,至于是什么中介,他并未细说,但他的这份“工作”显然不正经也不合法,在那期间他因为寻衅滋事、非法拘禁而被处罚。
小吴一直游走在社会边缘,但他不像其他“老官司”那样“圆滑”,而总是表现出“愣头青”的样子,本能地对主管民警充满敌意。这在小吴与民警的交流过程中,也清晰地呈现出来。
小吴在新收时,就不服从管理,随后被送进了严管队。此后,监区每周都有民警来找他谈话,但小吴认为这是“小题大做”。
“他虽然扬言做好了一直待在严管队的打算,但是内心又觉得不可能一直被关在严管队。”王枫回忆,小吴有自己的“算盘”,因为被严格管理的服刑人员在亲情会见等方面也有所限制,所以他认为如果家人长期联系不到他就会想办法,比如投诉,“他觉得等到那时,他就可以谈谈条件了。”
监狱作为执法机关,其规则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秩序与安全,保障所有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小吴的行为和“期待”显然是监狱决不允许的。小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无疑是对监狱规则的挑战,他的“如意算盘”不仅不可能改变他的现状,反而会让他陷入更深的“困境”。
无欲无求,只是表象
小吴的情况并非个例,如何有效管理性格偏执、对抗性强的服刑人员,是监狱管理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青浦监狱灵活运用心理矫治手段,通过深入了解服刑人员的心理需求与困境,制定个性化的改造方案。
在对小吴进行分析之后,青浦监狱心理健康指导室民警们发现,小吴的目标是“混刑期”,在监狱里过得轻松一些。可是,他的方法却与目标背道而驰,他用强硬的手段对抗民警的管理,结果把自己送到了严管队。即使到了严管队,他依然表现得很强硬,还期待以这样的方式走出严管队。
“我们接触过很多号称自己很坚强的服刑人员,但其实他们往往是外强中干的,小吴也是这样,他并不像自己所说的那样无欲无求,反而他的内心是脆弱的。”王枫告诉记者,在后来和小吴的谈话中,小吴说出了自己的一些心结,比如很想见女朋友……
小吴说自己有一个女朋友,他的所有财物都交由女友保管,他还有和女友结婚的打算,但是因为被判刑,一切计划都打乱了。而女友并非他的直系亲属,所以,他无法申请与女友亲情会见。
王枫从心理角度分析,小吴的行为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他渴望在心理上得到认可和解脱,但在监狱中,小吴无法实现内心深处的期盼,所以试图通过“混刑期”的方式来应对现状。可是,这种消极态度反而让他陷入了更深的困境。他需要的,是有人能真正走进他的内心,理解他的痛苦与挣扎,引导他正视自己的问题。“而这正是我们可以转化他的关键点。”
父亲来信,主动认错
针对小吴的问题,监狱心理健康指导室与监区共同制定了个性化的教育转化方案。监区民警找小吴谈话时,不再简单要求他认错,而是跟他谈心,了解进而理解他的困境和无奈。而心理咨询师则运用“清静接纳技术”对小吴开展心理咨询,在共情理解小吴成长经历的基础上,引导他接纳现实。慢慢地,小吴坚硬的“外壳”开始消融。
而在触及小吴的内心后,民警得知,小吴之所以从年少时就游走社会边缘,与父亲的缺位不无关系。
小吴上初中时,父亲就因为跟人打架被处罚,后来又陆续吃了两次官司。小吴因此被同学嘲笑、轻视,慢慢地,他开始自暴自弃,跟一些不良少年混在一起,走上了歧途,一次又一次犯罪。或许,父爱的缺位、始终没有正向的榜样和引导就是小吴始终没有解开的心结。
发掘到小吴内心深层次的需求后,监狱民警开始了相关工作。通过联系,民警得知,小吴的父亲老吴正在本市另一所监狱服刑。在相关监狱的支持下,小吴的主管民警将小吴的情况,尤其是服刑表现告诉了老吴,希望老吴能够开导小吴,帮助他走出困境。
不久,小吴就收到了老吴写给他的一封信,这让他意外,而更让他没想到的是,父亲在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为没能给小吴好的影响道歉,他希望小吴能好好服刑,不再重蹈自己的覆辙。
迟来的道歉或许没有办法弥补已经产生的伤害,也挽回不了已经发生的罪错,但对当时的小吴来说仍有很大的触动,他甚至看着信流下了眼泪。
“没过几天,小吴就主动写了认错书,表示会好好改造。”王枫说,小吴后来的服刑表现算不上优秀,但没有再出现对抗、不服从管教的情况,比较平稳地刑满释放了。“小吴还很年轻,不知他是否会因为这一次的服刑经历、父亲的歉意而真正重新开始,但希望他可以。”
民警的话>>>
对于高防御性服刑人员,需综合运用情感唤醒、认知重构与环境支持等多种策略,才能实现从外在行为约束到内在动机转变的深度矫治。小吴的个案亮点就在于,通过心理引导与家庭情感支持的双路径介入,逐步打破小吴长期形成的防御机制,将无意识的情绪抗拒转化为有意识的情感认知与行为调整。
在对小吴进行心理咨询与矫治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逐步形成了较为清晰的个案概念化理解与干预思路。小吴长期处于社会边缘,多次入狱,外在表现为强烈的防御心理与行为对抗,常将过错外化,并呈现出“无欲无求”的消极状态。然而,深入接触后发现,小吴的内心实则存在被理解、被接纳的强烈渴望,以及摆脱心理困境的潜在动机。小吴反复犯罪与对抗行为的背后,与早年父亲角色缺失、同伴排斥等创伤经历密切相关,这些经历固化为一种“自我破坏—归咎外界”的恶性循环模式。
在具体干预策略上,心理咨询师尝试整合多种方法以应对其复杂的心理状态。首先,运用清静接纳技术,在共情小吴成长背景的基础上,引导他正视并接纳当前处境,逐步降低心理防御。其次,借助动机性访谈,围绕小吴“混刑期”的表层目标与深层行为矛盾展开探讨,激发他内在改变的意愿。此外,通过让小吴父亲写信的方式,发挥亲情的支持作用,促使小吴的情感体验得到释放与转化,强化社会支持感知与责任意识。与此同时,与民警团队的协作也尤为关键,整合监狱与监区层面的力量,以促进服刑人员改造为目标,建立更具支持性的矫治环境。(青浦监狱心理健康指导室 王枫)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