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代华
因为急着给顾客送餐,又打不开门,外卖小哥竟从2楼跳下摔伤,导致脑内出血与颅骨骨折。前不久发生在桂林市全州县的一则新闻让人深感意外——不就送个外卖,差点儿把命都拼上,至于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了多名送餐员,试图了解这个群体背后的酸甜苦辣。(2月23日 《中国青年报》)
外卖员的酸甜苦辣让人心酸。如今有人不把外卖员当人看,而是把外卖员当成丫环使,外卖员成了消费者的佣人:有人让帮倒垃圾,有人让外卖员顺带购买商品等等。这实际上除了身份歧视外,关键的问题是“评价机制”给外卖员套上了“紧箍咒”,让外卖员束手无策。
一个差评就扣200元,也就是说,外卖小哥辛苦一天的工资会因为一个差评全部打水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外卖小哥要么忍气吞声,要么就转嫁气愤,报复消费者。近年来外卖员被“逼出来的罪恶”而报复消费者事件时有发生。
如今是互联网时代,网购成为人们一种便捷的生活方式,我国快递行业飞速发展,短短20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快递市场,快递业务量实现了从“百万级”到“千万级”的跨越。据《全国社会化电商物流从业人员研究报告》 数据显示,当前物流从业员员已达203.3万人,相较于10年前已增长近13倍。外卖小哥对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毋容置疑的。如今,外卖送餐服务已成了城市运行中的基础服务,他们是很多人都离不开的一个群体。
外卖小哥忙碌的身影已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天,外卖小哥开着电瓶车走大街小巷,楼上楼下奔波,将客户订餐及时送上门,被称为“最忙碌最辛苦的人”。外卖小哥顶着高温、冒着严寒送餐,当您推门就能接餐的背后,外卖小哥付出的,远远不止“辛苦”这两个字。
外卖员的酸甜苦辣,道出他们这一弱势群体的艰辛,更是让人们看到,他们制度保障的滞后和关爱的缺失,也是身份歧视的悲剧。“评价机制”让外卖员成了永远的弱者,不敢得罪消费者“上帝”,只好听任消费者使唤,倒垃圾之类脏活不干也得干。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给弱势群体应有的关爱,体现社会的良心。
外卖员的酸甜苦辣,凸显这一弱势群体身份歧视的悲楚,因此亟待打破身份歧视的藩篱。职业不分贵贱,希尔顿说:“世界上没有卑微的职业,只有卑微的人”。身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格都是平等的,从本质上讲,职业本无优劣之分,任何职业具有同等社会价值。大家不妨多些换位思考,别把外卖员不当人看,应给予外卖员小哥更多的关爱,需要来自心底的尊重。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