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涵涵
针对青少年群体举办的不少赛事,虽然看起来名头大、够唬人,实际上却是由很多山寨社团、离岸社团举办的,比赛不仅含金量低,更与培训、旅行产品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产业链。记者调查发现,此类比赛不仅山寨成分高,更与培训、旅行产品结合在一起,初赛费用低等只是噱头,实际上只是利用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比赛本身暗藏诸多陷阱。(2月23日央广网)
我国2017年1月开始实施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已经填补了山寨、离岸社团的制度空白。民政部门也自2016年就开始曝光山寨社团,就在今年2月初,民政部网站还公布了包括“国务院精准扶贫基金会”等在内的179家山寨组织。但山寨社团屡禁不止,说明相关监管依然存在部分盲区。
“山寨、离岸社团”发起联合培训班,形成产业链条,以假乱真、违法成本较低、审核不严,打击不力以及名次为王的人才评价误区,构成山寨国际大赛强大的生命力,而家长和学生的盲信盲从、炫耀心理、攀比心理等又往往导致或上当受骗的陷阱、或各取所需的合谋。
打击山寨“国际比赛”亟待监管发力。教育本质上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涉及到共青团、关工委、教育部很多条线,多个部门管理之下,山寨机构旗号繁多,学生家长难以辨别优劣真假。对于披着华丽马甲的“山寨社团”,有关部门应当与时俱进,强化监管,要联合多个执法部门一起行动,加大监管的精准度与效率,依法取缔、没收非法所得,加大对离岸社团、“国际比赛”的法律约束力,坚决遏止“山寨社团”、山寨国际大赛泛滥的歪风,切实保护孩子的权益。
热衷于参赛的家长们要擦亮眼睛。在参加国际性比赛之前,不妨向政府部门和相关组织查询一下,做到心中有数,若参加即有奖,交钱能出书,其实也间接说明这些大赛的水平。要说家长完全被蒙骗,恐怕也不尽然。比赛是否正规,主办方是否是山寨协会,有些家长其实并不在意,关键是获得一纸“国际比赛”的获奖证书,作为才艺能力的镀金证明,成为炫耀及升学的筹码,才是部分家长的真正目的。说白了,与其说“主办方”过于狡诈,不如说他们把准了一些家长浮躁功利的“心脉”。要想将孩子培养成真正的现代化人才,家长们首先应保持睿智、豁达、科学的教育平常心。
建议教育等相关部门加强联动,社会各层面积极参与,铲除山寨“国际比赛”的生存土壤,同时探索建立一套合法、科学、有效的中小学生各类竞赛评价引导体系,建立一些真正有影响的、有权威的、有资质的、第三方的中介机构来服务中小学生的各种竞赛活动,满足竞赛需求。正本清源,加强监管,切断山寨国际大赛的利益链条,应该也必须成为各方的共识。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