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莎莎
金圣叹批《西厢》,列举“不亦乐乎”三十三事。其中一条,是久客还乡之人,舍舟登陆,行渐近,渐闻本乡土音,自是快活。
这般心绪,是只有游子才能体会的。当车子渐行渐近,“幼年所闻歌调,所见景色,所食之味,所嗅花香”,让人触景生情,不能自已。
故乡的冬日天高气爽,太阳升在高高的法桐树上散发万般光辉。晚上,月亮和星星出来了,站在院子里可以清楚地看见它们的模样。孩童开心极了,他大概觉得到了另外一个新奇的世界。
那么,第一件事就是带他去田地里走走。小麦子已经长如葱高,他在麦垅上颤颤晃晃地走着。我拍照过去,一棵落寞的白杨树衬他成为冬日的风景。回去的途中,看到大片的棉花地,停下教他认识棉花壳。他很兴奋,大声叫着:“原来这就是棉花啊!”前年“十一”回乡,我不远千里带了一些棉花枝回沪,那时枝上还有棉絮。这一次,棉花已被农人采摘,只剩壳子挂在枝上,但也别有一番风味。我便又折了几枝。
然而,有些地方已是“不相识”了,一些年老的乡人和年幼的孩童,竟叫不出名字了。 《回乡偶书》 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古时离家,因交通不便,而至多年回去儿童不识。如今,我们也变成了他乡的“故人”。
而在高密东北乡这片沃土上的景物,更大有不同。比如,今年去莫言旧居,相比去年,多出很多新物。平安庄的进口,头顶竖起著名作家徐怀中题写的“莫言旧居”标识牌; 旧居周边,大栏小学的旧址建成; 旧居的对面,是一处大戏台。当天下午,唱的是茂腔 《裴秀英告状》。
正值春节,莫言在 《过去的年》 中讲:“年夜里的饺子是包进了钱的……我们盼望着能从饺子里吃出一个硬币。”我们不仅吃钱饺,还有肉饺和素饺。傍晚五六点钟,放好鞭炮,吃一碗肉饺; 等到子夜时分,吃的是素饺和钱饺。
林语堂在《新年恭喜》中提到:“年夜放炮之声,总是通宵达旦……这是如何一种境地!”然而,对于久居城市的人们来讲,这种“欢天喜地的景象”却难以体验。
我庆幸我的东北乡还有这样的年味,因为这独有的年味,回乡便显得有了意义。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