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随笔

名家茶座

过剩的道德

2018年07月10日 B07 :法治随笔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1551

  □赵威

  标榜道德名教的两汉魏晋,重孝廉,重名声。想必每位学童都听过“管宁割席”的故事吧?而三国迷们又怎能不知“归孙策又降曹魏”、助魏篡汉的华相国?华歆,一个贪慕虚荣的人,为世人不齿。事实真是如此?虽然当时品鉴人物的尺度尤为严格,但《世说新语》 中“割席”一文并未做出道德评判,对华、管二人的臧否不过是后代“道德达人”的解读。试想,一个青春少年,刨地遇到金子,捡起看了一眼即扔掉,有几人能做到?穿华服者坐豪车从门前经过,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去看热闹,难道不是好奇而又纯真的少年天性使然?华歆与管宁,有着两种不同的性格而已,却在后世硬生生做了道德的祭品。其中,鼓吹“忠孝仁义”的 《三国演义》 更是将道德耍成了花腔,把华歆刻画成奸佞之臣,才能让“尊刘抑曹”的包袱摔得更响。

  割席而后的生活,管宁归隐山林,华歆入仕为官,这是两种人生道路的选择,人各有志,并无道德好坏之分。相反,华歆并没有因管宁割席断交而耿耿于怀,他官至司徒,立马向皇帝举荐品德高尚的管宁; 官至太尉,又上书欲让管宁接替自己。曹丕登基时, 《三国演义》 写华歆“登坛相仪”,为曹丕举行受禅大典,一副助纣为虐的嘴脸; 可是, 《三国志》 《世说新语》 却记载典礼现场,华歆和陈群面带忧愁,引起曹丕不满,问缘故,答:曾食汉禄,不能忘记前朝之情义,若和别人一样兴高采烈,岂不让人憎恶? 《三国演义》 濡染于封建道德,同情刘汉而贬损曹魏,可是那个被奉为道德正统的汉室,又如何呢?外戚和宦官乱流坐庄,政治混乱,民不聊生,难道这样的政权值得去维护?

  历史上的华歆是不可多得的经世之才,受到袁术、孙策、孙权、曹操、曹丕等人的重视,政绩卓群,官至宰辅,却能严于律己。除了“割席”, 《世说新语》还在“德行”篇中记载了华歆三件事,其中两件关于家庭教育。华歆的思想格局大,气度广,对子侄晚辈的教育很严格,居家要跟朝堂之上一样注重礼仪规范,每至节令假日,便召集子侄一同宴饮,借以规范家风。对于家庭教育,司空张华评价道:“王朗也想学华歆,可只学了皮毛,相去甚远。”

  见微知著,从小事上可以看出,越是慎终追远、严于律己的人,越不会滥施道德。一次,华歆与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人想搭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可以啊,反正能坐下。后来,贼兵追至,为了快行,王朗想把那人丢开。华歆阻止道,我之所以犹豫,就是怕出现这种情况,既然已经接纳他了,遇到危急怎能又丢下不管?如果说 《世说新语》 的这则故事,是一种文学叙事,当不得真,可是无独有偶,《三国志》 记载华歆与郑泰等人一起赶路,途中遇到一老者独行,老者请求与众人同行,郑泰等人见其可怜,就答应了。哪知,老者竟在途中不小心坠井,众人怕惹上麻烦,想一走了之。这时,华歆站了出来,以“弃之不义”为由,说服众人施救,最终把老者救出。看不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王朗和郑泰乃典型的“道德君子”,当真正触及切身利益时,他们的道德心说变就变,并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到底,耍起了无赖。

  缺少法的维度与底线,德就成了说不清的东西,人情、礼节、规则、制度、道义等等煮成了一锅叫做“道德”的糨糊。这锅超出功利的糨糊,被拿来向人们灌输了两千余年,结果就成了鲁迅所言,看似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实则满本只有“吃人”俩字。把“仁义”写满书本,把“道德”涂满墙壁,把“全心全意”时刻挂在嘴边,让人们照着去做,既反人性,又反常识,其结果:一是道德过剩、规则不显,潜规则大行其道; 二是道德成了最廉价的武器,任何人或组织都可以高举道德的大棒,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所以,丑化一个人,跟神化一个人,同样有传统。道德的包袱实在是重,直到今天,尤其在互联网上,总有人提着道德的大棒教训别人,满嘴民族大义,满脑子“精神胜利”。

  过剩的道德,只会让污名吞噬一切。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B07 过剩的道德 2018-07-10 2 2018年07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