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川
本报讯 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新格局,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单位全覆盖,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达到98.99%。近期,本市将修订一批配套文件,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同步施行。这是昨天下午,记者跟随上海市政协开展的生活垃圾处置和再利用专题考察时获得的信息。
在随后的座谈交流中,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唐家富表示,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了“党建引领、规划先行、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新格局,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单位全覆盖,居民区覆盖率达到80%,“设施、宣传、收运”规范达标率达到64%,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达到98.99%。
据介绍,本市去年垃圾分类实效明显提高。去年本市湿垃圾分出目标量为3480吨/日,但实际已达到4400余吨;“两网融合”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量年度达到1100余吨/日,生活源再生资源回收量达到4800吨/日。目前,本市已建成“一主多点”共14座末端处置设施,垃圾处理能力达到28650吨/日。
为有效提升全市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工作实效,本市去年共检查各类单位11726家,开出整改通知单836张、处罚单157张。同时,为破解全程体系建设难题顽症,本市监管部门充分利用物联网和智能监控等技术,建立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信息化监管平台,搭建了面向公众的垃圾分类混装混运举报平台,有效实现了对分类投放、驳运、收集、运输和处置环节违规行为的双向监督。
为确保《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顺利实施,6月1日前,市绿化市容环卫局将协调相关成员单位加紧修订一批配套文件,并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同步施行。“配套文件中,明确了酒店的‘六小件’有哪些,并将进一步推动旅馆、餐饮行业限制或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唐家富说,同时,配套文件还将加大对本市经营的快递业指导,提高快递包装物回收利用,加大净菜在标准化菜场和生鲜超市、大型超市等场所的推进力度。此外,配套文件还将落实新建和已建农贸市场、标准化菜场的湿垃圾就地处理设施配套工作。
座谈中,市政协委员陈玲表示,目前许多生活垃圾来源于过度包装,建议政府部门能够出台相关政策,并为相关企业配发指导手册,帮助企业做好垃圾分类指导、源头减量。王洁委员也关注到了过度包装的问题,她认为,可以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依托大数据对每个家庭产出的垃圾数量进行分析,并以此设置垃圾箱的数量,对家庭多出的垃圾进行收费收运,以此从消费端减少对过度包装产品的需求。
城市规划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变化,垃圾分类推进也应如此。市政协委员尹大强就指出,对新建小区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垃圾分类设施的布置和推进要有前瞻性。
据悉,市绿化市容局将发挥联席会议优势,协同政府各部门,提前做好执法准备工作,细化违法行为处罚程序,统一处罚裁量基准,统筹部署垃圾分类、餐厨垃圾等专项执法行动,严格落实执法责任,提高监管执法实效。依托垃圾分类全程信息化系统,规范收集运输行为,杜绝混装混运现象。严格落实“不分类、不处置”制度,强化处置设施垃圾分类质量控制管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