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律师周刊

主笔闲话

职业“打假”?职业“假打”?

本文字数:354

  有关职业打假人是否属于“消费者”、能否获得惩罚性赔偿等问题,长期以来争议不断,法律和司法层面也始终未有定论。

有人对职业打假持支持态度,但也有人认为,这一群体并不是“打假”,而是在“假打”。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就《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与举报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办法》拟规定,不是为生活消费目的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投诉将不予受理。对投诉人、举报人不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或者制止违法行为为目的,滥用权利,反复、大量、恶意地提出投诉举报,滋扰市场监管部门正常工作的,市场监管部门将从严把握其投诉举报的受理标准。

将“职业打假”与普通消费行为区别开,恐怕预示着职业打假的生存空间将遭受进一步的压缩,而相关的争议和讨论仍将持续……  陈宏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律师周刊 B01 职业“打假”?职业“假打”? 2019-06-03 2 2019年06月0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