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天
近期报社新设抖音“直播间”,我们记者先后参加访谈节目主持试镜。我看到屏幕上自己的一张大脸,屏占比颇高,有些不满。但拍摄同事告诉我:“这是用了滤镜的效果,真相是你的脸还要再大一些。”
我觉得自己正对屏幕坐的样子,并不像什么主持,而更像一名在交代事件经过的嫌疑人。滤镜救不了我,我只能尽量往后靠,然而背后也没有更多空间,于是我略调整角度,侧过来坐,总算马马虎虎。
总之,各种挣扎。
我想起10多年前,就读新闻学院时的一次选择。大二时,学院按计划组织我们填报学习方向,有两个选择:新闻和广电。
那时我的脸比现在小一半。同学说我像吴镇宇,当时我对此称号还不太满意。许多朋友建议我报广电方向,将来争取当出镜记者。
“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那时,我的观点更接近一名腐儒,认为自己文笔强于颜值,而且不该去从事靠“身体发肤”吃饭的工作。因此我毫不犹豫填报了新闻方向,立志做一名生产优质内容的文字工作者。
从此我不再关注“身材管理”“皮肤护理”。我贪图美味,放开吃油炸烧烤,还懒得专门花时间锻炼。
直到我坐在直播间,发现30岁的自己虎背熊腰、满脸横肉,成了满街极其常见的油腻中年男人。而大荧屏上年近六十的吴镇宇,依然挺拔干练,英武不凡。
至于“融媒体”发展的潮流,也终于淹没了“只有东华门外唱名而出者才是好男儿”这一陈旧偏执的观点。大凡主播能知名、成功的,皆能文能武,“有趣的灵魂和美好的肉体”兼具,体现了自媒体全面强大的综合能力。还有传统媒体的记者也逐渐开始出镜,在融媒体转型中尝试从幕后走到台前,展示媒体人的良好形象。
沉舟侧畔千帆过。我听说一些新闻学院也在转变教育模式,采用前两年通科教育,后两年新闻专业教育的组合形式,我认为这样更好,因为初出茅庐的新闻人,还没有资本去选择和偏废。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