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崇年
1月13日17时36分许,西宁市城中区南大街长城医院门前发生路面坍塌,一辆公交车坠入,站台边的一根路标杆倒伏下来。在随后更大面积的塌陷和燃爆中,又有更多的人坠入陷坑。据西宁市政府通报,截至目前,事故共造成9人遇难,1人失踪,入院治疗的16名伤员,已出院6名,10名仍在治疗之中。(1月19日《新京报》)
有关专家认为,城市道路塌陷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往往是多种原因相互影响、叠加而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地下管网。诸如,城市地下供水和排水管道若出现破裂,水会往外渗漏,带走管道周边泥沙,加上周边施工扰动、路面车辆震动等,很容易发生流沙或淘蚀现象,形成空洞,日积月累导致路面塌陷。
道路塌陷事故频繁,凸显城市“地下伤疤”。诚然,地下管网涉及到很多种,像供热、供水、供气、供电等,这些管线在埋设过程中出现交叉,就存在发生危险的可能。有人把这些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网称为“炸弹”,也有人称其为“地雷”,总之都充满了不安全感。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地雷”和“炸弹”也越来越多了,越来越不可靠。
相信大家都对这种“马路拉链”见惯不惊了,地下被反反复复地挖开,这次埋自来水管,下次埋天然气管道,再下次又埋通信管线……如此这般,地下空间越来越拥挤,地表也越来越脆弱。施工单位各挖各的,各埋各的,地下的管线纵横交错,这根搭在那根上,完全乱套没有章法。我们行走的马路下面网管错综复杂,看似平静的马路,可能隐藏着危险。
按说,地下管网应该有城市“一盘棋”的统一规划,建立管网档案,可是如今许多城市都还没有对地下管网进行过系统化的勘测,连地下到底有多少管网都弄不清,又谈何管理?地下管网产权不明晰,地下管网审批单位、施工单位、管理单位,各行其是,而管理则是多头管理。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相互扯皮,部门之间的配合相当不畅。导致大家都“记不得”,所以因地下管网引发的各种道路坍塌事故也就不足为奇了。
“地陷危机”需要一张公共“安全地图”。如果相关部门能把各自的档案信息共享,形成一部完整的城市管网档案,则能有效避免此类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多些公共安全意识,多些对公共设施安全的细节关注,地下管网等公共设施要有一盘棋的管理,有一张“安全地图”。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发挥效能,从中协调,并建立一部完整的城市地下管网档案,提交专业机构保存备查。在日常工作中,政府经常面对的看似琐碎、简单的事情,一旦因其小而有所忽略,就会因小失大,带来意想不到,甚至不可理喻的后果。公共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
消除“地陷危机”,应提上政府议事日程。执政为民的政府官员必须敬畏生命,站在关心民生的角度,对公共设施的安全负责。防止地下管网导致各种事故发生,应对地下管网进行摸底、排查,对超期服役的老旧管线进行登记造册,彻底消除事故隐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应提前做出合理规划,力争把多路管线放在同一个管廊中,提高安全性。同时应该要有专人对道路安全进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和“常规体检”,对地下管网进行检测。尤其是要明晰产权,用责任之剑打破“地陷危机”的困境,有限的管理要从具体细节开始,城市“地陷危机”需要用关爱去预防,用心和责任去管理,用法治去呵护,用危机意识去重视。才能彻底消除让公众“步步惊心”的“地陷危机”。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