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栖
人们都把青少年喻为“祖国的花朵”,他们是那么的活泼可爱,充满生机,是未来的革命接班人。但有一个现象令人堪忧:“小眼镜”扎堆。柏杨曾经描述的情形于今为烈:“本来是活蹦乱跳的‘中国未来的主人翁’,小学堂没毕业就成了近视眼,小小年纪,鼻梁上二饼在焉”。
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中学生为71.6%,高中生为81%。这就是说,全国青少年中有一半以上是“小眼镜”。无怪乎,我国多地有“眼镜一条街”,且生意兴旺。
应当承认,一个人的视力与父母遗传有一定的关联。但是,先天性近视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青少年的近视是后天造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用眼的频率趋高,患有近视者与日俱增,那是毋庸置疑的。后天是否会近视?近视的幅度是否会加快?这与用眼卫生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往往在儿童时代就养成,他们随心所欲,坏习惯由此不知不觉间形成。”用眼也是生活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习惯在儿童时代即显端倪。譬如看书,孩子自有好奇心,阅读图文并茂的童书似是一种天性,有的孩子竟可达到“贪婪”的程度。但是,除了“读什么”外,还有一个“怎么读”的问题。时下,有些孩子看书不注意姿势,或躺着看,或近距离看,或长时间看,似乎一本书不看完不罢手。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视力的损伤,而家长则轻忽之。更何况,电视、游戏机、ipad过早过量地进入孩子的生活,其视力每况愈下乃是势所难免。
社会呼吁学生减负已形成一种强大舆论,但收效甚微,孩子们普遍面临着极端的学业压力。学校和家长都要求孩子取得好成绩,这意味着他们大部分时光被关在室内,而缺乏自然光会增加近视的风险。关心青少年的视力,亟待切实做到课业的减负。课业的负重和孩子的近视是成正比例的,或言之,现如今孩子们的视力问题与过于沉重的课业负担有一定的关联。2020年8月29日,人民网主办《第二届国民视觉健康高峰论坛》上发布的《中国青少年近视防控大数据报告》指出:当前青少年用眼时长超过标准一倍有余,75.3%的青少年平均每日近距离连续用眼超过2小时,户外有效暴露时长严重不足。据美国《自然》杂志发表的研究成果表明:近视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户外活动时间不足。因为户外活动能有效接受日照下的光谱以及节律,这是最神奇的防控近视的手段。
说实在,我极力反对那种以牺牲包括视力在内的健康获取“高学分”的做法,对像四川省广元市范家小学防控学生近视的举措则颇为激赏。该校近视率仅为10%,其诀窍就是充分保证学生户外体育活动时间。每个教室都张贴视力表,一下课同学们便互相测试,提醒保护视力;进教室听课,学生做练习时,老师巡视不时地将低垂的头抬起,保持一尺距离;特别是下午两节课后,老师全员出动“轰”全体学生户外活动。每个孩子都成为了眼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我卜居巴黎的女儿生有两个孩子,10多岁都在念小学。学校很重视眼健康措施,如:不准带手机进学校(我国教育部近日也作了这方面的规定);不布置回家作业(常有手工作业);每次下课后关闭教室,令孩子户外活动;每个月都组织一次郊野活动,暑假还有夏令营。这些课外活动的方式,除了能让孩子们学到一些自然常识,还能愉悦心智,增进体魄,当然,在极目远眺间,也有助于孩子们的视力。
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四是“世界爱眼日”,我国的“全国爱眼日”是每年的6月6日。眼健康意识不能只是停留在“爱眼日”。可喜的是,《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已将青少年眼健康列入其间,明确要求:中小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不少于一小时。以任何借口敷衍、折扣、侵占中小学生校内体育活动时间的做法亟须叫停,唯有如此,“眼镜花朵”现象才能式微。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