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随笔

无名英雄的使命

本文字数:1393

  □姚华飞

使命是指奉命办事的人所领受应完成的任务。  “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记住自己的责任,接受了任务,就意味着作出了承诺,而完成不了自己的承诺,就是失职,使者不应该找任何借口。

“但有使命,万死不辞。”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们,为了完成党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常常是深入虎穴,九死一生,在刀尖上行动。

“西安事变”的特殊功臣、特科成员刘鼎就是这样的人。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12月11日深夜,张学良在部署军事行动之后,将对蒋介石实行“兵谏”的决定告诉了刘鼎,要他立即报告中共中央。12月12日凌晨,党中央收到了刘鼎发去的第一封电报。接着,张学良又让刘鼎发电报邀请中共派代表火速前来西安。12月16日,刘鼎乘张学良的专机到肤施(延安),将周恩来、博古、罗瑞卿等接到了西安。在飞机上,刘鼎向周恩来汇报事变发生以来情况,包括张、杨两将军对蒋介石的态度和蒋的反应;宋美龄派端纳出面对西安探查与周旋的情况;东北军、西北军内主张杀蒋的争执情况;张学良盼中共来人协助处理的焦急心情等。这些重要情况,对周恩来处理西安事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那么,刘鼎是怎样和张学良结识的?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的过程中为何如此倚重刘鼎。这种生死攸关的使命观是如何形成的呢?原来,1936年3月,宋庆龄得知张学良托老部下李杜来上海寻找中共的关系,她认为刘鼎最适合代表中共去张学良那里,于是就让张学良派人接刘鼎去陕北,并让张学良安排使者与刘鼎先行接洽。见面后,刘鼎才知道,使者竟是自己特科的老战友、人称“红色牧师”的董健吾。与战友久别重逢的喜悦之余,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准备,刘鼎接受了这项工作。张学良特地派了高参赵毅将刘鼎接到西安。在金家巷张公馆,刘鼎和张学良进行了第一次秘密会见。针对张学良提出的问题,刘鼎以自己的学识和斗争经验,一一作了回答。第二天张学良又以“督师”为名,邀刘鼎同机飞到洛川王以哲军部,促膝交谈了10多天。由于刘鼎对张的细心工作,谈话投机,两心相仪,对周恩来、张学良在陕北肤施会谈打下了基础。而在刘鼎的行动中,国民党谍报机关始终派特工跟踪他、监视他,甚至让杀手暗地动手。延安会谈后,刘鼎被党中央正式委派为驻东北军代表,公开身份是抗日义勇军代表和张学良的秘书。毛泽东说:“西安事变,刘鼎同志是有功的。”

命令就是使命。履行自己的职责出发点应是出于发自内心的责任感。1963年,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准备出访柬埔寨等国,台湾谍报机关策划了代号“湘江案”的暗杀计划。罗青长担任前线代表团安全小组长,他对外是代表团秘书长,对内是代表团党支部书记。后方的总指挥是周恩来。

为了做到万无一失,罗青长对刘少奇出访行程细节都作了部署:第一就是整个车队中车上都挂有两国国旗,以此来迷惑敌特;第二为确保安全,罗青长临时和刘少奇交换了坐车。时任副总理的陈毅对罗青长开玩笑说:“小老乡,这次你可要当‘替死鬼’了。”罗青长笑笑说:“无所谓啦,这是职责所在嘛。”隐蔽战线的英雄们以实际行动粉碎了敌特的阴谋,保卫了党的领袖,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唯有使命,万死不辞。

著名作家杨朔有一段关于使命的描述:“他们正像早春的野草,到处潜伏着茁壮的新芽,时机一到,就会负担起收复失地的伟大使命。”

——这是对潜伏无名英雄另一种笔法的颂扬。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B07 无名英雄的使命 2021-04-07 2 2021年04月0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