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字画、古玩、钱币、邮票等收藏品因具有升值空间和艺术价值而广受投资者追捧,有关收藏品的刑事犯罪随之而生。11月12日,记者从北京三中院召开的涉收藏品刑事案件审理情况新闻通报会上获悉,该类案件多以中老年人为目标对象,公司化运作成犯罪常态。(11月14日《北京青年报》)
此类收藏品骗局生意火爆,销售员们受过“专业训练”,他们采取逼单、磨单、砸单等招数逼老年人就范,关键时刻还会上演苦情戏,老年人不知道这些都是“套路”,在高回报的利诱、销售员的“高超演技”之下,就容易上当受骗。部分公司还在求职网站公开招聘业务员,公司内部统一进行话术培训。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收藏品公司并不像一些街头骗术一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往往还藏身城市的闹市区,披着收藏品公司的光鲜外衣,公然长时间地对老年人进行欺骗、诈骗。如果相关部门能够将监管前置,及时发现这些收藏品骗局,也能避免更多被害人被害。
对此,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对于收藏品骗局,要将监管前置,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打击。而一些团伙还在求职网站公开招聘业务员,也需要相关网络平台能够尽好管理责任,清除各种违法违规招聘,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提供线索。不能让这些诈骗团伙“做大做强”,继续“坑老”,要给予他们及时而有力的惩治。
在此类收藏品骗局中,八成案件被害人为55岁以上中老年人。不少老年人手中都有不少积蓄,而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又逐渐与社会脱节,很多老年人赋闲在家,子女又不在身边,内心空虚,一些骗子利用老人急于证明自己能力的心理,许以高回报的空口承诺,同时展开亲情攻势,缺乏辨别能力的老人,就更容易掉入骗子精心设下的陷阱之中。所以,老人子女也要对老人多一些陪伴,帮助老人防范各种骗局。
不仅是“收藏品陷阱”,针对老人的骗术是五花八门,比如保健品骗局、“以房养老”骗局等等。骗子们通过洗脑加打亲情牌的套路,对老人们展开“围剿”,屡试不爽。不少老人们的血汗钱、养老钱、救命钱被骗子们肆意掠夺。
我国加速老龄化,老年人口已达2亿多人,打击针对老年人的形形色色的骗术,铲除“收藏陷阱”“保健品陷阱”“以房养老陷阱”等各色以老年人为猎物的“陷阱”,这事关千千万万老年人的权益保护,也是在考验法治的成色。需要从相关部门、网络平台、老人子女等各方面,都能重视起来,共同斩断各路伸向老年人“钱袋子”的黑手,更好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