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教育部近日印发《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规划》明确,要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规范化和常态化,提升法治课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推动大中小学法治课程开齐开足开好;结合安全、禁毒、国防、防灾减灾救灾以及防范学生欺凌、网络诈骗、人身侵害和人口拐卖等内容开展日常宣传教育,将法治教育纳入中小学课后服务范围;深入开展法治实践教育;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在中考、高考中的内容占比。(11月12日《成都日报》)
对广大青少年来说,扎实过硬的法治教育可以奠基他们的平安人生,防止他们因为不懂法而寻衅滋事、聚众斗殴;也可以防止他们因为不知法而任人侵犯,成为被人欺凌的“羔羊”。扎实过硬的法治教育也是为我们的未来公民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关于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顶层制度设计一再出台,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青少年法治教育历年来都是我国普法教育的重点,相关文件下发过多次。然而到了执行层面,不少学校仍强化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充其量偶尔抓一抓道德教育,对法治教育则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致使青少年法治教育陷入“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要保障重要举措落地,要实现《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的目标,就要对学校法治教育情况予以动态监控,将法治教育情况纳入学校工作、校长工作考核,甚至有必要“一票否决”。
学校从思想上重视法治教育后,还应追求法治教育成效。不少学校开展法治教育,基本局限于张贴宣传标语、举办专题讲座,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律条文、概念,如此刻板单一,难有良好效果。教育部如今提出,要结合安全、禁毒、国防、防灾减灾救灾以及防范学生欺凌、网络诈骗、人身侵害和人口拐卖等内容开展日常宣传教育,将法治教育纳入中小学课后服务范围;深入开展法治实践教育。寻找与青少年成长特点相适应的法治教育方式,如组织模拟游戏、模拟法庭,播放法治教育影视片,开展小手拉大手法律咨询活动等,至关重要。
常言道,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在言传之后更要充分发挥身教的示范作用。大人在学校或家庭对孩子言之谆谆,要如何如何遵纪守法,平时更要给孩子做好遵纪守法的榜样,比如不侵犯他人隐私、遵守交通法规、不体罚孩子等等。当大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无疑是在毁坏自己的教育成果。大人知行不一,如何培育青少年的法治观念,如何帮助他们树立法治信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润物细无声是德育的理想境界。让青少年崇尚法治,最需要的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