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栖
三卷本《中外旧约章汇编》(王铁崖编,1957年初版,2019年5月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再版)辑录了自中国开始对外签订条约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止所有中国对外订立的条约、协定、章程、合同等。该书开宗明义的第一份条约便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签订的《中俄尼布楚界约》。
在论述《尼布楚界约》内容前,先说说它产生的历史背景。
俄国从16世纪下半叶越过乌拉尔山以后,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就扩张到了鄂霍茨克海,在辽阔的西伯利亚土地上陆续建立据点,到17世纪30年代逼近中国东北边境。崛起于东北的满族入关夺取了统治权后,兵力大部分移向内地,驻扎在东北的清兵有所减弱,黑龙江一带屡遭沙俄侵扰。
当时清政府忙于攻取江南、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无暇顾及之,给沙俄入侵留下了空隙。黑龙江流域是满族的故乡,是清朝的发祥地,清廷自然不能容忍沙俄肆意霸占。驱逐俄军、收复失地无疑是清朝统治者的强烈愿望。康熙十五年(1676),康熙帝两次接见俄国尼果赖使团,希望谈判解决中俄边界的争端。
无果。
三藩平息后,国内基本稳定,康熙帝说:“朕对罗刹(即沙俄)早有所备,待我大军一旦布置就绪,即刻发兵,收复失地”。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派兵驻守瑷珲等地,两年后,又下令攻占雅克萨等地。多次击败沙俄后,康熙帝致函沙皇,提出通过谈判解决边界争端的主张。而沙皇屡挫后,看到想用武力霸占黑龙江流域已毫无希望,只得遣使来到北京答应和谈。康熙二十八年(1689)七月二十四日,由清政府代表索额图和沙皇代表果洛文在尼布楚签订了《尼布楚界约》。
清政府以武力为后盾,通过和平谈判而签订的中俄界约,可谓是中国与外国缔结的第一份国际条约,它以满、俄和拉丁文三种文字签署。其要旨:“为约束两国猎者越境纵猎、互杀、劫夺,滋生事端,并明定中俄两国边界,以期永久和好”。界约划分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确立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的领土,有效遏制了沙俄向东方的侵略扩张。在此后长达150年的时间里,中俄边境几无衅事,“自来边境一切争端永予废除”。界约还明确:“凡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俱得过界来往,并许其贸易互市”。这一双方共同商议而订立的界约乃是康熙帝在外交政策上的一次胜利。
值得一提的是,自《尼布楚界约》订立后的近40年时间里,中俄又相继签订了一些秉承其主旨的界约,堪为《尼布楚界约》的派生和延续。
如《布连斯奇界约》(1727年9月1日)在划分地界的同时,提出了“以安边疆”的主张;《恰克图界约》(1727年10月21日)重申“在尼布楚所定的永坚和好之道”,“准其两国通商,毋庸取税”;《阿巴哈依图界约》(1727年10月24日)和《色楞额界约》(1727年11月8日)则是对波尔河一带“所有山岭、河水以及荒野之地均经两国派员勘明画定”,以“免异日之争论”。1792年2月20日签订的《恰克图市约》允行“互市”,并列有两国行商的一系列规范性措施,防止“致起争端”,并且规定俄国可以派东正教教士3人来北京,同时中国方面接受俄国学生来北京学习汉文。
客观地说,《尼布楚界约》等一系列条约,彰显出中俄两个主权国的平等精神。按上述《汇编》所列,在之后的百余年里,中国没有与其他国家签署过任何条约,紧接着的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在重重炮火下,清政府与英国于1842年8月29日签订的《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被列强拖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泥淖。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