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法治随笔

在鲁镇评选“最佳”

本文字数:1519

□齐世明

“鲁镇景区杯鲁迅笔下最成功人物评选活动”,日前在浙江绍兴鸣锣开赛。鲁镇?知鲁迅者皆知先生“故乡在鲁镇”。其实,在绍兴的历史上并无鲁镇所在,鲁镇最早来源于迅翁的《孔乙己》开篇所言“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纪念著名的鲁迅,应有著名的鲁镇。鲁镇便在这绍兴柯岩风景区应运而生,且显古朴,更现代,有烟火气,更有商业味;又于是,鲁迅小说中的阿Q、闰土、孔乙己、祥林嫂等等也“八仙过海”,在镇上各显神通了。

怎么“神”?据迅翁笔下“辫子风波”“河埠抢亲”“阿Q造反”“孔乙己教字”等等精妙情节编创的街景演艺,每日在街头上演,磁石一般吸住了天南地北的中外游客。这些街景小品,构成了评选“鲁迅笔下最成功人物”的一半打分项,一众游客的观感与对鲁迅笔下人物的印象分,成了评选分的另一半。

说说笑笑时光短。嘻哈之间,演已演罢,分也打过。评分统计中,主持人发问:你们都“活”过了百年,感受殊深,如果评选鲁迅笔下哪个人物塑造得最成功,或者说,评选一下令人们印象最深的角色,当属谁呢?

阿Q似“当仁不让”,开口便道:没啥说的,那就是我了,没听说么?精神胜利法,那是“民族性格”,茅盾在近百年前就评价我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呢!

还“结晶”呢,你咋不学学绅士风度?祥林嫂急了,拿竹竿扫了一下阿Q,说:该我先发言,你抢先,还胡说八道!还“品性的结晶”,你还要点脸不?你没听说,不少游客都说,我的母亲是祥林嫂?老有群众基础了,选最佳,我当先!

闰土忙来调解:莫嚷,有理不在声高嘛,现时的希望在孩子,未来也属于他们,听听校园里的读书声(这也代表民意嘛):

“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你没念过?

爱情是自私的,评选也会“走私”。听着老几位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直至要破马张飞一般大吵起来,主持忙亮出暂停动作,高声叫道:打住!恰巧,评分表也呈上来了,遂念道:阿Q,9点91分,孔乙己,9点90分……前两位进入第二轮,也就是决赛。

孔乙己一窘,嘀咕道:咱读书人还不如一个阿Q?世风日下呀……未待话音落地,主持急脾气,大嗓喊道:下面进入决赛,由二位现场作答。请问:在鲁迅先生笔下,关于你们二位的归宿描写,有何感触、感悟、感怀?

阿Q自然不遑多让,开口也照旧高调:无论你是雅还是俗,是男还是女,都说“阿Q的子孙千千万”呢……别扯别的,光是我在临刑前划圈,特懊悔没有画好那个圆圈,现在有些当领导的不都在学么?

孔乙己呷了一口水,纯净水,不慌不忙地说:在“大先生”创作的众多小说中,他也最喜欢《孔乙己》,有外国翻译者请他推荐自己的作品,作为“孔乙己之父”也是首推这篇《孔乙己》。大先生都如此珍视,忒说明问题了吧?

什么“孔乙己之父”?明明是“阿Q爹”嘛!阿Q气够呛,也急得不行,不过,不等他鸡头白脸地嘟嚷什么,孔乙己又沉稳地接茬讲,且胸有成竹——

正如西方人经常引用的一句话:“同样一个堂吉诃德,少年时看了要发笑,中年时看了会沉思,老年时看了却想哭”。

年少时不懂孔乙己,人们读他是翘着嘴角眉梢的;可在社会的油锅里滚过三遍以后,再读他,发现自己都成了痴人孔乙己,或者成了围观的短衫客与长衫客,或者成了不屑的伙计和认钱的掌柜。成年后,最大的悲哀,是突然读懂了孔乙己。所谓读懂已是书中人,信然:世间万千孔乙己……

阿Q显然不服,尤其是面对孔乙己,他一跳一跳地要从衣袋里掏报纸……

笔者恍惚之间,只听耳畔有叹道:其实,文章评选或者说人物塑造选最佳,应属一个伪命题。没有最逼真,只有更逼真。那阿Q与孔乙己都属鲜活的“这一个”,是难分伯仲的。问题之关键,是我们怎样改造阿Q与孔乙己再生之环境、土壤……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8在鲁镇评选“最佳” 2022-11-07 2 2022年11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