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荔
今年春运期间,一则火车站多名女性自发为哺乳妈妈围出“人墙”的信息冲上热搜。几名陌生女子自发来到哺乳妈妈身边,围成一堵“人墙”帮她遮挡,为这位哺乳妈妈保住了体面。女性之间互帮互助的温暖让我们感动、褒扬,而另一方面,类似的信息并不是第一次出现,这是否也值得我们思考关于母婴设施建设的问题?
2021年11月,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不仅提出要保护哺乳期女职工权益,还在母婴设施建设方面要求:到2025年,公共场所母婴设施配置率达到80%以上;所有应配备母婴设施的用人单位基本建成标准化的母婴设施。
如今上述目标的推进程度如何尚不知晓,但从个人体验来说,上海在公共场所的母婴设施建设的确是有所增加,尤其是新建的大型商场里,几乎都设有母婴室,其中不少环境舒适,确实让有需求的宝妈们方便、安心不少。但同时也要看到,部分公共场所的母婴设施或许是建立时间较久,后续维护保障跟不上,导致利用率不高,仿佛沦为了摆设。
此外,更为“艰难”的是在用人单位推进母婴设施建设。对于一些大企业来说,辟一隅作为“爱心小屋”不是难事,但对中小企业,受办公场地、资金实力等限制,要配备母婴设施着实可能是面临难题了。要解决这道难题还是需要相关各部门精准施力,精细工作,不要让这些企业掉队,让所有处于哺乳期的“职场妈妈”都能够感受到尊重、理解和关爱。
近日,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印发了《上海市母婴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办法》对母婴室设置要求、标识和导向指示标识、管理维护、紧急预案等方面做出细致明确的指引和规定。这对宝妈们是个好消息,也期待《办法》的执行让母婴设施建设工作更加落到实处。
正如有媒体评论的,母婴室设施建设折射的是一座城市的温度。从母婴设施数量达标,到设施建设的专业化、人性化还是需要法律保障、政府监管等方面层层发力。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