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读者呼声

法规助力“残老”无障碍出行

本文字数:1002

□黄齐超

目前,我国残疾人总数超过8500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6亿,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面临出行不便等问题。9月1日开始实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是对包括残疾人、老年人群体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保障。(8月31日《工人日报》)

每一位残障人士都和正常人一样热爱生活,渴望无障碍出行,积极地融入社会。能否满足残障人士无障碍出行,也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参数。如何更高效地建设无障碍环境?需要一部专门性的法规来指导。基于此,我国出台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并于9月1日开始实施。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残疾人总数超过8500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6亿。其中,不少人因为出行不便,而无法充分地融入社会,无法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必定给其个人和家庭带来困惑。无论如何,善待老人,善待残障人士,都是文明社会的必然,也凸显了出台相关法规的必要性。

当然,在相关法规出台之前,我国在无障碍出行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比如盲道建设、无障碍公交、导盲犬一路亮绿灯、公共场所的扶手坡道、老旧小区的加装电梯等。这些措施,让残障人士和老人放心出行,走得更远。可是,社会的发展,让老人、残障人士的出行面临一些新的难题,需要在相关法规的指导下,找到新的“解药”。

众所周知,移动互联网时代,携带一部手机即可走遍天下。然而,对于老年人、残障人士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他们带来了未必是便利,可能是智能手机“不会用、不好用”的窘境。如果不进行适老化改造,智能手机为老人、残障人士提供服务时,就无法施展拳脚。我们期待互联网发展推动老残人群的无障碍出行,应将“适老”“适残”纳入智能手机的改进中。

改进智能手机的功能,让其无障碍地服务老人和残障人士,这仅是其中一个方面。事实上,要想让科技进步助力老残人群出行,还需要更多的人、机构、企业参与进来,搭建无障碍信息交流平台,弥合“数字鸿沟”。就拿手机导航来说,它的功能对于正常人当然很便利,但对于残障人士呢?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残障人士想去的地方,是否有盲道?无障碍建设是否完备?途中是否可以搭乘无障碍公交?让残障人士、盲人避开陡坡台阶等等,这些信息,目前的手机导航软件并不能提供。

专门性的法规已经出台且开始实施,相关部门应依法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老残人群的无障碍出行,提供无障碍社会服务。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读者呼声 B06法规助力“残老”无障碍出行 2023-09-05 2 2023年09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