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随着网络票务平台的发展,不少演出、展览会提前放出预售票吸引消费者。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因网上预售票引发的纠纷颇多,例如宣传内容与实际不符、退票退款难、预售周期过长等。有消费者抱怨道:“预售票最开始有折扣价、可选座等优势,现在却成了‘稀缺品’,要靠抢,一旦遇到问题,后续维权费时又费力。”(12月8日《法治日报》)
目前,演唱会等预售票套路不少。比如近日,周杰伦演唱会门票即将提前半年预售的消息就引发热议,这么长的预售期,票价并不菲,还有30%的退票手续费,而且提前半年预售,难以保证半年后不会因为其他安排影响观演行程。
不仅在演出市场,在电商平台,预售模式已早让人司空见惯,而预售模式也早就成了电商消费者集中“吐槽”的“重灾区”之一。演出市场预售票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纠纷越来越多,暴露了演出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演出市场预售票,不能步了电商预售的“后尘”。
预售模式,只要双方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本无可厚非,但商家推出的预售模式必须要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预售模式也要合法合规,不能制定“霸王条款”,不能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比如预售票不能货不对板,不能虚假宣传,要保障消费者的正当退票权利等。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票务市场的监管力度,对预售模式中存在的乱象要加大惩治力度。还有必要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做到监管预置,更好遏制演出票务市场预售模式乱象。
同时,还要畅通消费者的维权渠道,增加主办方的违法违规成本,从而才有利于增强消费者的博弈能力。消费者也不要盲目消费,要增强维权意识和防范意识,要尽量把“交易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慎重购买预售票,要认真了解相关合同后再进行交易,要及时掌握相关证据,权益受损时,要能勇于维权、依法维权,才能更好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演出票、预售票不能成了“空头支票”,不能成了“霸王票”。需要从消费者、监管部门到行业协会等各方一起,形成强大的治理合力,规范演出票务市场秩序,让票务市场预售不至于成了一场“假唱”“假吆喝”而真忽悠。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