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如今,不少网红零食打着“农科院或农业大学研制”的旗号作为卖点。以一款被诸多零食博主推荐的“×××辣条”为例,博主们多称其为“××农业大学研发”或“××省农科院美食”,在网购平台也有不少店铺如此宣称。然而,上海市消保委在线上店铺下单这款零食,收到后发现其包装上并没有“农科院或农业大学研发”字样。为弄清楚这款零食的“学历真假”,上海市消保委分别向相关农科院和农业大学发去查询函,两者均回函表示没有针对该产品“悉心研发”,商品宣传不属实,与生产商也没有授权关系。(12月7日《成都商报》)
上海市消保委此次打假,无情揭开网红零食“学历造假”的画皮。像这类虚假宣传的食品并不少见。其实,今年4月和5月,上海市消保委曾分别点名两款号称“农科院”“农业大学”研发或推荐的“高膳食纤维食品”,经检测发现,其营养成分实测值明显低于标签标示值,只是利用权威机构在“背书”。只不过,这次打假针对的是零食类产品。
而且,“学历造假”的零食盛行,会损害科研院校的公信力,消减消费者对那些真正由科研院所研发产品的信赖和认可,对“李逵”及普通食品也构成一种不正当竞争,会妨碍相关市场健康发展,真得好好管管。
各地相关部门应对乱傍农科院或农业大学的食品来一场彻底“打鬼”,整治傍着农科院或农业大学开假店、打着“高科技”噱头卖产品的行为,既是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为保障食品市场的清朗环境。
同时,各地农科院、农业大学也要珍惜招牌,为自己的声誉负责。据报道,2022年10月,某地农科院针对相关平台出现冒用自己之名销售枸杞产品,就曾声明自己没有生产销售枸杞及深加工产品,也没有授权任何一家企业和商铺利用本科学院之名从事经营性活动。这不仅是自我保护,也是对消费者和市场负责。
对食品企业来说,与其花心思给商品搞“学历造假”“装点门面”,不如认真搞好品质,品质才是真正博得消费者青睐的关键。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