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读者呼声

明确“退一赔十”支持范围意义重大

本文字数:875

□唐伟

出于保证食品安全、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考虑,《食品安全法》确立了“退一赔十”的惩罚性赔偿规则,然而实践中却出现有的购买者明知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仍然购买并维权的现象,甚至产生“职业打假人”等群体。一直以来,社会各界对是否应支持这种“知假买假”行为争议不断。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发布四起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典型案例,从支持消费者维权行为、在生活消费范围内支持惩罚性赔偿请求两方面出发,统一了相关案件中的裁判规则,引导生产经营者合法生产经营、消费者理性维权,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法治环境。(12月14日《法治日报》)

惩罚性赔偿可以产生极强的震慑作用,并有大量的案例作为佐证,不过由此也产生了“知假购假”的职业打假人问题。对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新修定的《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职业打假人的专业索赔行为已不能获得法律的支持。不过,职业打假与正常的惩罚性赔偿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如果把握范围不准,就可能损害正常的权利,也无以对制售假货的行为形成震慑,同时影响司法本身的权威。

这其间有对职业打假行为和正常消费行为的定性,并由此明确了不同的处理原则,但“不支持职业打假”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这显然背离了惩罚性赔偿的初衷,也忽略了职业打假人作为消费者的身份属性,以及正常消费的行为区间。也正是在认定上标准不明确,才使得“知假买假”行为引发的争议不断——不支持则无助于惩治食品领域违法行为,支持又可能导致有的生产经营者“小过担大责”,难以实现保证食品安全的价值取向,背离了法治的基本原则。支持合理部分,拒绝不合理部分,应当是司法操作过程中坚持的基本原则。此四起惩罚性赔偿典型案例通过案例的形式,从支持消费者维权行为、在生活消费范围内支持惩罚性赔偿请求两方面出发,统一了相关案件中的裁判规则,最终起到统一思想,明确范围和统一标准的作用。尤其对于解决之前司法实践中,因对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理解和适用尚不一致,导致类案裁判不统一的问题,具有鲜明的指导性。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读者呼声 B06明确“退一赔十”支持范围意义重大 2023-12-19 2 2023年12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