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在量子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量子”一词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成为科技前沿的代名词。然而,据央视新闻报道,一段时间以来,这一高精尖领域的专业术语,却被一些商家滥用,成为营销噱头。从量子鞋垫到量子美容仪,一些不良商家恶意“蹭热度”,以低廉的价格和虚假的宣传误导消费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几十块钱的“量子鞋垫”,哪有什么高科技
据专家介绍,目前量子技术主要应用于专业领域,应用于生活的量子产品并不多。比如,量子芯片通常有很大装置、价格也贵,不可能只要几十块钱还能放到鞋垫里。神乎其神的量子产品,不过是打了量子概念的擦边球,故弄玄虚,并无实效。
从量子笔到量子美容仪,从量子袜子到量子鞋垫,都不是新把戏。多年前,“防癌”的量子挂坠,“返老还青”的量子舱也曾被热炒。部分商家利用消费者对科技概念不甚了解又颇为好奇的心理,把“量子”等科技当作营销的噱头,引消费者入局。有的虚张声势,打着高科技包治百病的旗号哄骗消费者;有的明目张胆蹭概念,直言“此量子非彼量子”。面对层出不穷、花样百出的伪科学产品,消费者很可能信以为真。据报道,有消费者购买了宣称可以排除身体毒素的氢量子泡脚盆,使用后没有任何效果。吹得天花乱坠,到手一无是处,消费者不仅经济受损,万一因“量子产品”延误治疗,更会危及健康。伪科学产品扰乱市场、蓄意炒作,也会影响量子高科技产业的声誉。
所谓量子产品,不过是“拉大旗做虎皮”,用高科技的名头忽悠消费者,行招摇撞骗之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通过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虚构或者夸大商品或者服务的治疗、保健、养生等功效;《广告法》也要求,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可见,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量子产品”,均涉嫌违法违规。
“量子鞋垫”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不应该在商业的滥用中被污名化。只有严厉打击类似伪科学产品,才能为科技创新创造更好的环境,让科技回归正途。
不能任由伪科学欺骗消费者
那些打着“量子”旗号的伪科技产品,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利用信息不对称,欺骗消费者。对此,我们必须擦亮眼睛,识破这些“伪量子”的真面目。
“量子”不是“筐”,不能啥都往里装。面对这些打着“量子”旗号的虚假宣传,监管部门应当主动作为。一方面,要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对涉嫌虚假宣传的商家进行严厉查处;另一方面,也要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对网络上充斥的“量子日用品”等,督促平台完善审核机制,利用技术手段对可疑信息进行筛查预警。
消费者自身也应提高警惕,切莫被商家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在购买商品时,要仔细辨别产品的真伪,不盲目追求所谓的高科技噱头。同时,也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旦发现所购商品存在虚假宣传等问题,需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让不法商家受到应有的惩罚。
还应看到,这些“量子产品”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大行其道,与部分消费者对量子科技的认知不足也有一定关系。因此,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量子科技的认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消费者真正了解了量子科技的本质、应用领域和目前发展阶段,才能增强辨别能力,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些所谓的“量子产品”,避免被虚假宣传所误导。
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消费者渴望借助科技的力量提升生活品质,但绝不是不良商家的“韭菜”。
“量子”不应成为商家欺骗消费者的噱头,而应成为推动科技进步、造福人类社会的强大力量。期待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让“量子骗局”无处遁形,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让科技真正服务于大众,为美好生活添彩。
综合新京报、北京晚报、红网等(业勤 整理)